从头学,每个人哪怕是梅兰芳在刚学京剧的时候,都是没有底子的。
超出十五岁的就以唱为主就行了,学学基本的身段,武戏基本是演不了了。
第一部先要让嘴里干净,什么口吃啊大舌头啊自是不能有的,而后就是要能说普通话。有人说京剧是胡广音,就不把普通话当回事儿,事实上,无论是哪个省的娃娃,送去戏校,老师在看完条件以后首先就是让你说普通话,不能有口音,河北东北都不行,东南西南就更不成了,平翘舌,前后鼻必须分清楚。
第二步,当你嘴里整明白了以后,再开始学真正的京剧语言,所谓湖广音中州韵,湖广音主要就一些上口字和吐字的语调韵律,中州韵大体是尖团字即声母问题,你要认识河南朋友的话,你去听听他们说话,尖团很清楚,吃酒说成吃ziu。这就是尖字。诸如此类的吐字发音,有大的规律,比如一些尖团字和上口字放哪都不变,但是呢,共性里也有个性,所以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一段记一段,唱之前先把词读对了,背熟了,切莫一边唱一边还看着词。
第三步,会说了之后自然要开始唱了。唱戏和唱流行歌不一样,大体有这几点不同:
1 流行歌曲的调门儿有高有低,总的来说是自然人声域,但是京剧不然,一般是超出自然人声域的,这就要求唱京剧要有一定的生理条件为基础。
2 有了调门了,自然要有旋律节奏,京剧又成皮黄,不同的京剧板式有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旋律规律。要把握这一点,没什么渐变的方法,主要是多听,听到过门一出就知道是什么板式,甚至到锣鼓一响就能分辨。板式不能乱,不然就不成玩意儿了。
3 此点最基础,也可以说最重要,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出去装个三分样不成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发声。京剧和唱歌一样,分真假声,即大小嗓。不同行当所用各不相同,大小嗓的搭配比例,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各个行当的声音特色。
旦角儿(除老旦)和小生都以小嗓为主,却又各有不同,旦角儿全是小嗓,相对柔美,小生则要刚劲有力不能太娘了,要有膛音,而且小生念白是大小嗓结合的。
老生和花脸则以本嗓为主,但是也会用一些小嗓,就是周信芳那样的苍劲,你若自习听他的唱里,也能听出不少的小嗓技巧。
再有便是老旦,老旦和老生及其类似,也是本嗓为主,偶有小嗓。
知道了这些就可以去选择喜欢的行当进行学习了,例如我喜欢青衣,那我自然想学,喜欢老生亦然可是呢,又不能只看喜好,还要看适合,例如我喜老生,可是这个本嗓实在是不高,那就只能试试小嗓,一试还真有,可我小嗓又宽厚,学旦角儿不像,那我就学小生。
当然,这不代表我老生青衣就一点不听一点不学,毕竟是爱好。不过如果确实喜欢京剧的话,总还是想票上两出的,这就不得不考虑合适“出路”了。
第四步,这些基础都了解了,可是到底该如何去学戏呢?
两条路,一去找老师,二是自己学。
若是找老师,有专业的最好,没有也得找个水平较高的老票友,不然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没有老师的话,陆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看录像听录音,学戏入门都是从模仿秀开始的,别的不管模仿就完事儿了。至于模仿谁,这个问题和行当的选择一样,首先看喜好,比如你就喜欢梅兰芳,那你就学梅兰芳,喜欢周信芳就周信芳。也有的喜欢一些现在的年轻演员,例如鲤鱼这些,像其学习也无不可,不过最终的标杆,一定要定在大师们的身上。
emmm,先写这么多,有后续问题咱们再聊。
———————————————————
去年写的回答,今年又看到了,接着写一点儿,也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坚持对京剧的爱好。
说点关于京剧入门儿的事情,或者说怎么走到门口的事情,而上面那段主要说的是怎么迈进门槛。
我打小就喜欢唱歌,虽然说嗓音条件真的很烂,小学唱歌就被人说像阿杜,但是基本能做到个不走调。
不走调,这是一切歌唱活动的基础。
想要入门学京剧,最好先想一想自己唱歌走不走调,如果说唱歌唱的荒腔走板,云里雾里,那学戏只会更加痛苦。
戏迷们的要求普遍比较高,刚学一个唱段给人展示一番,弄不好被人怼了的话,容易丧失信心。这是题外话。
近年来古风歌曲很流行,各种“戏腔”大行其道。
从“知乎戏迷圈”的评论来看,古风歌,戏腔,这些东西向来是被一棒子打死的悲惨存在。
但是,从“戏腔”开始接触,并不失为培养京剧好爱的一种初阶手段。
虽然说我自己也没少阴阳怪气“古风歌”。
但十年前那会儿,我就特别喜欢听“古风歌”,那时候的古风还没有太多的戏腔元素,都是些江湖儿女,鬼怪仙侠,网游小说的题材,但这确是给我打下了今后接触京剧乃至一切传统戏曲的基础。
现在的古风歌更喜欢用“戏腔”来作“古”的直接体现,这玩意儿听多了确实是会对戏曲产生一定兴趣。
除了流行歌曲以外,近些年“德云相声”的大火也为戏曲界吸纳了一批受众。
听相声,大概是现在最普遍的一种接触戏曲的方式。
要不然麒派和程派怎么一下子讨论度那么高了呢,短短几年就超过了于魁智的热度。
从“知乎戏迷圈”和“知乎相声圈”的态度来看,德云社也几乎都是被一棒子打死的。
但多听相声确实有助于引发对戏曲的兴趣。
但是,重点来了啊,但是!
但是唱戏和唱歌是两码事,和说相声也是两码事。这个问题整不明白,也就导致了为什么现在“知乎戏迷圈”的风格是如此的“战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唱歌,相声,戏曲,其三者的表现形式都可以归结为“连说带唱加比划”。
只是侧重各有不同,相声首先倾向于说,比划次之,唱则再次之。
而唱歌呢,首先当然是唱,往下来是比划,最后才是说。
至于戏曲,唱,念,作,短一门儿你都卖不出去票。
单说流行歌曲和相声里“戏”的部分和专业戏曲之间有什么不同。
流行歌里的戏腔,它是一个文化符号,还不是主符文,是副符文,多数时候不起主要作用,所谓戏腔歌曲的一切逻辑,终究是按着“流行”的要求来的,而京剧乃至一切的戏曲显然不属于“流行”范畴,这是歌与戏的最大区别。歌的一切组成部分为歌服务,基本秉持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一根本原则。
戏腔不需要考虑调门儿问题,反正得和非戏腔部分配合着来,更多则是要考虑演唱者的“音域”问题。
戏腔也不需要考虑“倒字”的问题,要你戏腔是要“内味儿”,但是也不需要味道太冲,相对于流行歌曲的“太冲”。
戏腔更不需要和“扮相”“行头”“舞台规模”“人物动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你只管唱就完事儿了。
所以说“戏腔”只能把你领到门口,却不能把你“领进门”。
待续。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