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农业经济又叫?

255 2023-11-21 19:00 admin

一、农业经济又叫?

劳动经济

农业经济,又叫劳动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

农业经济是指农业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它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在生产关系的改革和生产力的组织方面都有一系列特殊的经济问题。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使农业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等,显然与工业有所不同。。

二、农业经济怎么调查?

一、选择进一步深入

完善他们的调差资料,比如企业调研这一项你可以再深入到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今年与去年的不同。再者企业的发展或衰落给农村经济的影响,从而推到出一个结论。比如龙头企业每实现利润百分之多少的提高就能带动农村GDP多少的增长,以及政府应该给与企业什么样的政策支持。单单是企业与政府这一项,展开写的话就有很多的内容。淡然你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深入,我只是举一个企业的例子。

二、重新找发掘点

比如完善一下能影响农村经济的因素。比如气候,土地,抑或是其他的资源。渔业,茶叶这也算是一种资源。深下去就可以研究如何把饶平县的茶业做大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当然我这还是只是提供给你一种思路,具体的可谈的你应该比我更清楚。

三、世界农业经济贡献?

(1)农业提供的粮食为主的食品是任何工业产品无法替代的;

(2) 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一部分原料;

(3) 农业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农业化工、运输、建筑、工业消费品等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日益扩大的市场容量;

四、农业经济增长指标?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是用来衡量和反映农业生产方案、技术措施、农业投资项目经济效果大小的一种尺度,是通过数值来反映农业生产经济效果内容的具体形式。

由于农业受多种因素影响,为全面度量农业生产经济效果,需要设置一系列指标,从某一方面、某一范围来反映经济效果的大小。

这些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全面评价经济效果的一整套指标,称为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五、农业经济演进历程?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3个大的阶段,即原始农业经济,传统农业经济和现代农业经济.其中,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又可分为知识农业发展阶段,资本农业发展阶段和知本农业发展阶段。

六、新型农业经济主体?

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和新挑战,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七、绿色农业经济定义?

绿色农业经济的定义指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保护环境、保证农产品的绿色无污染的农业发展类型。

绿色农业涉及生态物质循环、农业生物学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轮耕技术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综合概念。

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形态与模式。

八、陕西农业经济特点?

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全省常住人口3952.9万人,土地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

陕西省南北狭长,地貌多样,纵跨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个气候带,分为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区、秦巴山区三大自然区,文化悠久,生态多样,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陕西地域、气候类型多样,种质资源丰富。陕北北部是中国马铃薯优势产区之一,也是设施农业、小杂粮、羊子生产基地;渭北和陕北南部是全球最大的优质苹果集中连片基地;关中是全省粮食生产和设施农业的集中区,全国唯一的奶牛、奶山羊“双奶源”基地;陕南是我国第二大富硒区、世界纬度最高的茶叶产地、传统生态养殖基地,盛产食用菌、中药材、核桃、魔芋等。

九、农业经济学是什么?

一、学科概况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自从农业和林业出现后,人们便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对农业和林业进行利用和管理。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发展阶段的早期也把农林经济管理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自1904年发端至1949年的40余年间,主要引进和效仿欧美及日本的教学科研模式,并结合中国当时的情况,对土地资源、农地制度、小农生产、农民文化及技术教育、乡村建设、农村合作等进行调查研究与试验、示范。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培养了一批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本土学者及外国来华学者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为本学科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随农林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壮大,农林高校、部分财经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及研究所设立专门系科及研究机构,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该学科主要研究农林集体生产组织、管理、核算及劳动报酬分配,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林生产计划制定和农产品统购统销等领域的政策问题。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该学科主要研究农林生产经营制度改革,农产品购销制度改革与农产品价格调整,要素与产品市场化改革,农业现代化道路,乡镇企业发展与改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负担与乡村治理,农村区域发展与反贫困策略等领域的理论和政策问题。90年代中期以来,该学科主要研究农林产业保护与政策支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产业链管理,生产组织化与规模化,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工及市民化,农民权益保护,农村公共品供给,城乡一体化及“四化”协同推进等领域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已经成为一个研究领域涵盖经济、管理、社会、以及相关自然科学、生产知识的综合性学科,重点研究农林部门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资源配置和利用、生产流通组织、科学技术创新,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农民收入,社区治理身社会服务等重大现实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服务。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入,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村和区域发展以及部门协调发展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更加凸显,今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将更注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更加明显。

二、学科内涵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农林部门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宏观管理政策和微观管理决策、但是,不同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农林部门的经济活动不能简单运用一般的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并依此提出宏观管理的政策建议。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是农林生产的根本特点,由此决定了农林生产类型、方式和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影购:土地作为不可替代的资源无法在地区和季节间自由流动,劳动力的流动也受到很大约束;农林生产者的分散决策因季节性而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但却经常与市场价格周期不同步;一次性收获的产品不仅要供应不同时扇的市场,而

2

且可能经过不同阶段的加工并以不同的形态进入最终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林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下降速度远远超过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对农林业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福利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引发一系列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不仅是特定条件下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更是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变迁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管理决策问题;农林经济管理不同于一般的部门管理,也不能简单应用一般的经济管理原理,它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交叉学科。

农林经济管理跨学科的性质决定其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同时,因具体研究领域和内容而异,又必然涉及农学、林学、食品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人类学、教育学、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的应用性质决定其研究方法注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归纳分析与演绎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相结合,采用跨学科合作的方式研究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三、学科范围

·本学科包括4个主要学科方向:农业经济与管理、林业经济与管理、农村与区域发展、食物经济与管理。

1.农业经济与管理 是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农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学科范畴既包括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全过程的经济规律和相关的公共管理政策,也包括经济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农村与农民问题的演进规律和相关的公共管理政策。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现代农业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组织与制度、农业微观主体的组织与管理、农业资源配置与环境管理、农业产业链与供应链管理、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农产品贸易、农业财政与农村金融、农业科技发展与政策等。

2.林业经济与管理 是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林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学科传统范畴包括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林业产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林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森林与人类生态文明;现在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山地、湿地、草原和荒漠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保护与利用的经济与管理规律、问题及相关政策。本学科主要领域包括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林业产业经济与贸易、林业金融投资与项目管理、林业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林业与林区公共管理、森林生态资源与环境经济农区林业发展、湿地管理与政策、荒漠化管理与政策、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山区发展政策等。

3.农村与区域发展 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学科范畴和研究对象是农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包括经济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衣村和农民问题的演进规律和相关的公共管理政策。通过对农村与区域发展的性质、过程、模式、方法实现机制及其影响的研究,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管理、山区和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管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管理、反贫困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也涉及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管理等。

4.食物经济与管理 是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综合性学

3

科。学科范畴既包括食物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全过程的经济规律和相关的公共管理政策,也包括食物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及其对食品安全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公共政策管理。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食物技术经济与管理、食物生产与流通组织、食物市场营销、食物贸易、食物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食物数量保障与质量安全管理、食物营养与社会发展、食物管理制度与政策等。

四、培养目标

1.硕士学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较全面地掌握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相关的农林科学知识,既能从事较高层次实际工作也能进一步深造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操守;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相关学科专门理论和专门知识,善于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和实际工作,了解本学科特别是与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及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从事经济分析、乡村治理和社会实践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具有较强的中文文字表达能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2.博士学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相关理论和相关的农林科学知识,并能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操守;崇尚科学,具有开拓和献身精神,对学术研究具有浓厚兴趣,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系统理论和深厚丰富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或农林经济管理实践的能力。能在熟悉本学科发展前沿的基础上,独立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所创新,或者能够具备在农林管理部门、涉农企业和乡村发展有关部门成为高层管理者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善于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中文表达能力强,并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五、相关学科

本学科相关学科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会学等一级学抖,以及农学门类各一级学科。

六、编写成员

钟甫宁、温思美、戴思锐、柯柄生、宋维明、温铁军、何秀荣、郭庆海、李崇光、曹玉昆、王征兵、杨建洲、周应恒、林光华。

摘自《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第一版。

4

1203 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

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农林部门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宏观管理政策和微观管理抉择。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不同,农林部门的经济活动不能简单运用一般的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并依此提出宏观管理的政策建议。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是农林生产的根本特点,由此决定了农林生产类型、方式和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影响,土地作为不可替代的资源、无法在地区和季节间自由流动,劳动力的流动也受到很大约束。农林生产者的分散决策因季节性而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但却经常与市场价格周期不同步。一次性收获的产品不仅要供应不同时期的市场,而且可能经过不同阶段的加工并以不同的形态进入最终消费领域。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林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下降速度远远超过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林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福利不仅自身存在严峻问题,而且引发-系列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不仅是特定条件下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更是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变迁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管理决策问题。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不同于一般的部门经济管理,也不能简单套用一般的经济管理原理,它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交叉学科。

农林经济管理跨学科的性质决定其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其特定研究领域和内容,又必然涉及农学、林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的应用性质决定其研究方法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总体分析与分类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跨学科合作的方式研究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本学科包括四个主要学科方向:农业经济与管理、林业经济与管理、农村与区域发展、食物经济与管理。四个学科方向构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整体。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入,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村和区域发展以及部门协调发展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更加凸显,今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将更注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更加明显。

5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农林经济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其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农林部门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宏观管理政策和微观管理抉择。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前者是研究经济活动客观规律的基本理论,后者既是研究宏观管理政策、提出政策建议的基本理论和工具,也是研究微观农林企业管理客观规律的基本理论与工具。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的研究既依赖于系统、熟练地掌握实证分析方法,也需要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前者的基本知识体系既包含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等数量分析方法也e包含实地调查、试验研究、参与式评估等实证研究方法;后者要求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进行理论和政策研究,同时也需要具有广阔的国际和历史视野。

研究农林部门的经济活动涉及农林产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及其规律,因而必须具备必要的农学、林学、食品科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研究农林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涉及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行为,因而必须具备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研究农林经济管理问题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因而研究者需要良好的数学知识,尤其是高等数学的知识;研究农林生产者的福利问题同样需要具备上述多学科知识。

此外,高水平的应用性理论研究不仅需要深厚的哲学素养,需要中国和世界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来自于实践的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良好的学术素养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进行学术研究与创造的基础。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生应具备的学术素养包括:崇尚科学、秉持真理的精神;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宽广的知识结构;具备创新精神,善于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宽容、尊重、执著、独立的学术品格;以正义和公正为基础的学术良知;把握本学科学术研究一般规律和基本范式的素质。

2.学术道德

遵守法律,遵守学术伦理,尊重他人学术成果,不得任意修改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崇尚严谨,杜绝浮躁。不得以任何方式淡化、曲解、篡改、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不得任意修改计量分析结果。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生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辨别、选择知识的能力,运用现有

6

工具获取需要的知识的能力;对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归纳的能力;跟踪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获取新的学术信息和新的研究方法,进行选择、整理的能力;以多种交流方式获取学术新知、捕捉学术发展动向的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学术鉴别能力是进行学术研究和科学创造的基本能力。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博士生要能够对既有文献的科学价值进行识别,去芜存菁,去伪存真;能够对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筛选;能够对学术命题的真伪进行判别;能够独立进行学术思考和价值判断。

3.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研究的起点是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博士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学会从社会经济生活及文献中发现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现实问题,并从中提炼出有学术价值的科学问题,对其属性及特征进行准确分析判断,建立符合逻辑、具有理论支撑的研究框架。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独立制定具体研究计划、建立理论和实证模型、收集整理文献数据和相关信息、组织实地调查、组织参与式项目的试验及评估、进行计算机分析和模拟以及对结果提出科学解释的能力。

4.学术创新能力

创新是学术发展的动力。博士学习阶段应当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研究的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社会现实与理论、与前人研究成果之间的矛盾,能够基于坚实的基本理论和严密的逻辑提出新的解释,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和实证模型加以验证,并且把新发现合理融入已有的理论体系。

5.学术交流能力

国际和国内会议是当今面对面学术交流的重要场合。博士学习阶段能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能够通过各种交流方式有效吸收本领域学术发展前沿成果,同时充分展示和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能够从同行的批评和评论中吸取有益的思想和方法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研究。应当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6.其他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所涉及领域和对象的特点要求本学科博士生还要具备下列能力: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沟通,有效地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通过大众传播方式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对大众的普及知识;深入农村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与农民和基层管理和推广工作人员有效沟通,获取第一手资料;组织参与式实验、推广和评估工作;组织团队进行合作研究。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论文选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应与一定层次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对学科前沿领域、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当来自农林部门现实生活中或梳理、比较相关文献时发现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实际问题。并且能够从中提炼出具有创新价值、可以通过实证方法检验的科学问题。

文献综述应当系统、摘要、准确地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客观评述前人的研

7

究成果,从而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或发现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从而把握自己选题的科学价的和创新意义,提高自己拟采用的研究框架和方法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以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综述应包括至少如下几部分:研究的问题在农林经济管理科学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对学科发展的意义;研究的问题对提高人类福利、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可持续发股的意义;研究的问题的历史沿革或提出背景:研究的问题已获得的阶段性进展或已有基础;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或瓶颈;研究的思路、目标以及主要的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技术路径和简要技术路线等。

2.规范性要求

根据学科研究的应用性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必须符合本领域的研究范式,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从发现实际问题和提炼科学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和范围开始,明确提出可验证的假设、建立符合逻辑的研究框架,选择科学的理论如实证模型,收集必要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的途径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直至对自己挺出的问题找到科学的解释并讨论其政策含义。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还必须符合国家和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格式上的规范要求,包括篇章结构和标题、文献的引用、图表的设计、数据和计量单位的表示、专用名称和科学符号的使用等。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应当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在实际问题的选择、科学问题的提炼、研究框架的建立、理论和实证模型的选择和应用等方面,应当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坚实的理论,遵循严密的逻辑有所深入,提高或修正,不能简单重复、套用已有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部分的研究水平应当达到在本学科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标准。具体包括:归纳总结出农林经济管理的新规律和新定理;提出新概念,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提出农林经济管理发展的新模式或新途径:用新方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修正和完善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等。

第三部分 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硕士生应当较为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农学、林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和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并且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计盘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等数量分析方法。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较好的才智、涵养和创新精神,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比较全面地掌握并尊重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要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贡献者进行明确而又准确地表述。遵循学术研究伦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借助学科知识服务于

8

广大人民群众。

2.学术道德

本学科硕士生应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硕士学习阶段要自觉养成遵循学术道德规范的习惯,充分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借鉴和创新。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不仅要掌握当前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学会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取本学科领域工作和深造所需要理论和实际知识,能够进一步获取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具有不断提高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科学评价前人研究结果和发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现有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质和创新意识。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开展学术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本领,具有从事本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包括实地调查、政策调研、政策分析等。同时,本学科硕士生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既能够通过各种交流活动有效吸收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成果,又能够在交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完善自己的研究。

5.其他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特殊性质要求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将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能力,把学术研究转化为政策建议大众普及知识;也能够深入农村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符合本领域研究范式的规范,从实际问题出发提炼科学问题并建立适当的研究框架、收集必要的方法与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获得科学问题的合理解释及其政策含义。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还必须符合国家和授予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格式上的规范要求,包括篇章结构和标题、文献的引用、图表的设计、数据和计量单位的表示、专用名称和科学符号的使用等。

2.质量要求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应当理论结合实际,能够合理应用已有的理论和方法

9

分析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科学问题,并得到符合科学规律的结果。论文的文字表达应当达到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水平。

第四部分 编写成员

钟甫宁、何秀荣、陈建成、周应恒、郑风田、林光华、罗必良。

摘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第一版。

十、农业经济如何统计的?

农业统计是运用统计理论与方法对农业领域有关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有:

(1) 农业生产条件统计,包括农业生产单位、经营形式、户数、人口、劳动力、土地面积、固定资产、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统计;

(2) 农业生产统计,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生产统计,乡镇企业统计,农业总产值、净产值、农业总收入、纯收入统计等;

(3) 农业经济效益统计,包括土地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成本与价格、农村经济收入分配、农村消费与积累统计等;

(4)农村经济调查,包括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农产量调查、农村住户调查、农产品成本调查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14个专题10260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