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标准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信息披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确保市场的透明度和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标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的意义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众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形式,互联网金融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以确保投资者充分了解项目风险和收益,从而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开的信息披露渠道,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风险提示等内容,从而更好地评估投资风险和回报。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标准的要求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标准应包括以下要求:
- 项目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名称、公司背景、注册资本等。
- 经营状况:包括公司的运营情况、盈利能力等。
- 风险提示: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全面、客观的披露,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
- 收益预测:对项目的收益进行合理的预测和说明。
- 信息披露渠道:明确披露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确保投资者能够便捷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标准的制定应遵循科学、公正、透明的原则。相关机构应定期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标准的意义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众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形式,互联网金融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以确保投资者充分了解项目风险和收益,从而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开的信息披露渠道,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风险提示等内容,从而更好地评估投资风险和回报。
二、金融工具及其信息披露?
衍生金融工具派生于传统金融工具,是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趋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跨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式的一种新兴金融工具。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起和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其具有契约性和未来性、杠杆性、高风险性和价值变动性等特点,使得传统会计理论无法对其作合理科学的解释并对其准确计量和充分披露。为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必须改变衍生金融工具现有的披露模式,以达到企业相关会计信息进行充分披露的目的。 一、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其局限性 (一)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模式是以实现原则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以表内货币性指标为主要信息的报告模式。这样,以合同或契约形式出现的衍生金融工具因其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的标准,不具有实物形态或非货币性形态,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而不加重视。财务报告的根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不同的时期,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关注未来信息。要求披露的信息量和范围大为扩大,对会计信息质量(比如相关性和可靠性、可比性和一致性等)的理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财务报告暴露出很多的局限性,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亟待改革 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说明为报告主体,主要提供货币化的会计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强的流通性、很高的风险性和运用的复杂性,因此,及时准确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十分重要。但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下,由于会计确认原则及会计计量原则的局限性,衍生金融工具不能作为正式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而只能以表外业务的形式出现。这种处理方式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资产负债关系的影响,不符合充分揭示原则的要求,使投资者不能充分了解由于投资公司拥有的大量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风险,这实际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同时,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金融合约的价值往往高于保证金价值的数倍,这种高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任何投资者进行决策时都不能不考虑的重要信息。如果衍生金融工具不能在会计报表中充分揭示,将会隐藏巨大的风险,从而误导投资者,使之作出错误的决策。鉴于此,必须改革现行的会计报告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探析 (一)财务报告模式目前仍是财务信息的主要来源 目前,财务报告仍是人们获取企业财务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詹金斯委员会报告”中所指的,“没有证据表明由于用户认为信息不相关或其他原因而放弃财务报表的分析”,“没有用户建议财务报表应当予以淘汰并由组织财务信息的基本不同的手段来取代”…。但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充分揭示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批评和怀疑。因此,必须在基本肯定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进。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模式提出挑战 衍生金融工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它对现代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现行传统的会计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国际会计界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首先是争取将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项目的范畴纳入到表内予以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编制和表述财务报告的概念结构》中,对可列为财务报表要素的项目的确认标准作过如下表述:(1)与拟被确认的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入或者流出企业;(2)拟被确认的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这个确认标准突破了传统会计确认标准的约束,放弃了以强调“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为标准的确认原则,而强调以“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为标准的确认原则。这一修订使衍生金融工具成为报表要素,在表内进行反映成为可能。不过,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且仍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会计确认原则的修订仅能使部分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纳入表内,而不能使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都能在表内列示。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 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FASll9和IAS32的颁布,基本上使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在财务报表内披露得以实现。FASB也不再局限于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披露。1998年6月,FASB和IASC先后发表了第133号准则“衍生工具和避险活动会计”及“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而被会计界誉为是对金融工具会计甚至可以说是对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重大突破。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衍生金融工具代表了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权利(rights)或义务(obli-gations),因而应当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报告。(2)公允价值(Fair Value)是对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可能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3)只有这样的资产或负债项目(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才应当在财务报表中报告。(4)计划列为避险项目所应提供的专门会计处理仅限于合格的项目。 按照FASB的观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6号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基本特征证明,把衍生金融工具列为资产或负债是有充分根据的。因为,衍生金融工具的结算无非是处于有利或不利两种情况下。在有利条件下,衍生金融工具的结算能导致收入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这是可能的经济利益,FASB认为这“令人信服地说明此种衍生金融工具是一项资产”。同样,在不利条件下结算衍生金融工具,需要支付现金、或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即承担未来牺牲资产的责任,这又足以说明此项衍生金融工具是一项负债。FASB认为,确认此种资产或负债能使财务报表更为完善,并包括更多的信息。不过,这些衍生金融商品不像股票、债券、借款等传统的金融商品,它们开始发生时常常只反映一种相互承诺的交换,而很少甚至没有转移有形的补偿物。 由此可见,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取得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偿付未来经济损失的义务,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而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若用公允价值原则又能顺利地解决它们的计量问题。因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能够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鉴于当前诸多条件尚不具备,采用混合属性模式,即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大多数金融负债按历史成本计量。这种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原则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不仅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而且弥补了传统财务报表中单一计量原则的缺陷。应该说,这种计量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是恰当的,它使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在财务报表上进行可靠的计量和真实的反映。但是,它仅是一种权宜之计,会计界正寻求更为理想的解决方法,以反映更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 (四)有待寻求一种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良策 会计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必须满足充分揭示的原则,这是提高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基本条件。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得里克森认为,企业会计报表的充分揭示原则应包括三项揭示标准:(1)揭示的适当性,指会计报表至少要揭示不致令决策者产生误解的信息;(2)揭示的公正性,指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不偏袒于任何一个报表阅读者和使用者;(3)揭示的充分性,指在报表中要尽量包括所有与决策相关的重要信息。充分揭示原则应把上面的三项标准结合起来考虑,恰当运用。也就是说,如果衍生金融工具被忽略或遗漏,将引起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误解或误导其决策,则该项信息应予以揭示。例如,根据IASC第48号征求意见稿中的规定,对第一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不论其是否确认,企业都必须披露关于每一类金融工具的范围及性质的信息、利息风险的信息、信用风险的信息和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披露,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反映是比较充分的,必然会促进财务报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更具有价值并满足相关性的要求。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表体系影响的思考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极其活跃的新的金融形式,必然会导致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发生巨大的变革。 (一)对财务报表要素构成的影响 修订后的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放弃了以“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为标准的确认原则,强调以“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为标准的确认原则,从而使衍生金融工具有可能成为财务报表要素的成员之一。IASC第32号准则中已经提出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权益性工具等几个新概念,必然会使传统的财务报表要素构成发生变革。因此,对传统财务报表要素构成将产生一定影响,应做如下改进: 1 完善现有会计报表格式。为充分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有利报表使用者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需求,在传统资产负债表基础上,设计按金融性、非金融性分类的资产负债表,以便报表使用者直接获得关于金融性的如下信息:(1)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和合约期限结构;(2)进行敏感性分析。披露市场波动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可能变化等。 2 增设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对已在企业运作的衍生金融工具,根据其风险的集中程度,增设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较为详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名称、发生日期、实际成本、现行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交易条件、合同条款,损益金额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等内容。 3 报表附注要披露资产负债表日风险集中信息。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金融工具列报》的要求,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信息有:(1)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其形成原因;(2)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3)衍生金融工具信用风险信息:(4)市场风险信息等。 (二)对财务报表的结构和编制方法的影响 打破传统会计要素对“资产”、“负债”的定义仅限于过去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限制,而将之扩展到正在发生和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使衍生金融工具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得以纳入财务报表,作为表内正式项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融入财务报表体系,应在修改、补充表内项目,对其进行表内揭示的同时,还应对企业编报的报表种类加以补充,增加专门披露有关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运用情况的辅助报表,应对已经纳入表内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五辑《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应包括财务报表主报、财务报表注释、辅助信息报表、财务报告的其他方法等四个组成部分。 1 财务报表主表。这是报表的核心组成部分。表内披露内容应包括:(1)符合金融资产或负债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面值、合同或名义上的金额,在合约买卖双方分别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2)缴纳保证金的金额和支付的期权费的金额,确认为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3)上述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在报告日的公允价值。 2 财务报表注释。进一步披露每一份合约的金额。表外揭示的合约金额是对表内列报的必要补充,同时还应说明表内确认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3 辅助信息。应披露以下内容: (1)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及性质。如金融期货、期权、互换等,并进一步披露其所属的小类,如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 (2)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目的。对在报告日所持有的每一项衍生金融工具应详细说明持有目的,分别揭示是出于套期保值还是出于投机目的。 (3)相关风险及风险管理政策。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伴随着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相关信息予以披露。并对避险的净投资项目的性质及用于避险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等风险管理政策以予说明。 (4)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相关信息。打破传统会计要素对“资产”、“负债”的定义仅限于过去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限制,而将之扩展到正在发生和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使衍生金融工具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得以纳入财务报表,作为表内正式项目反映。 (5)市场价格预测信息。对于企业在报告日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应揭示其市场价格在未来的可能变化。 (6)未来现金流量预测。对于报告日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应揭示其在未来可能引起现金流量波动的风险。 4 财务报告的其他方法及其说明。如反映不符合当前会计政策要求的重要信息、附加说明等。 (三)对财务报表及时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影响 评价网络财务报告的信息作用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会计报告的时间因素,即会计期间结束后多长时间内会计报告通过网络传递给使用者;二是会计报告的电子形式因素,即会计报告通过网络以何种形式展现在使用者面前。实施衍生金融工具网络财务报告最先考虑的是时间因素,而不是会计报告形式因素,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幅度相当大,因而如何在第一时间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变动信息就更显重要。 在我国刚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试点时,要求将会计报告放置于公司指定地点,并告知相关股东可以前去查询和阅读。从1993年6月份起,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指定报刊上公布会计报告。实地查询和报纸公开会计报告的方式都需要在会计期间结束后一段很长时间内才能将会计信息传达至使用者,所以无法满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时效性的极高要求。因此,借助网络技术,采取网络财务报告才能彻底解决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时效性要求的问题。 为能及时向使用者传送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高企业整体定期财务报告的披露时效性。当企业整体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缩短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就提高了。这种方法无需考虑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可能发生巨大变动的独有特性,从而不单独采取提高衍生工具会计信息及时性的措施。本世纪以来,各大会计监管机构陆续采取了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的措施,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直接缩短定期报告的披露时间。美国证监会SEC在2002年9月发布了“缩短定期报告编报日期和通过互联网报告”的规则,要求在三年时间内将年度报告的披露期限缩短至60天,季度报告披露期限缩短至35天。我国目前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在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公布上年度会计报表,必须在季度结束后2个月内公布上季度会计报表。 二是推行业绩快报制度。业绩快报制度是指会计期间结束后,在正式的定期报告披露前,上市公司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披露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会计数据和经营指标的一种制度。日本不缩短定期报告披露期限,而是采用业绩快报形式。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中小企业板块推行业绩快报制度,并逐渐推广到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 通过网络报告会计信息,将对财务报表及时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同时有助会计信息的整体时效性和相关性的提高。但受现阶段会计技术条件的限制,企业仍然无法缩短披露会计报告的日期,随着会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定期报告的披露期限将可以进一步缩短。 四、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逐渐成为我国经济运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发展与应用,不仅使金融理论发生了剧烈变革,也给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带了深远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因而,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能客观披露实为必要。笔者认为,应当改善财务报表格式、调整财务报表要素构成,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项目及风险变动的披露内容。应当改进财务报表编制方法,以达到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信息的目的。应当使用网络报表以达到报表报出的时效性要求。
三、金融行业信息披露有什么特征?
金融行业信息披露的特征是数据有说服力
四、金融机构应向金融消费者披露什么?
信息披露是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重要手段,金融机构应当披露的内容包括:
金融消费者对该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变更、中止和解除合同的方式及限制;金融机构对该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金融消费者应当负担的费用及违约金,包括金额的确定、支付时点和方式;金融产品和服务发生纠纷的处理及投诉途径;其他法律法规或监管规定就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所要求的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披露或报告的事项及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同时金融机构应当提示金融消费者不得利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从事违法活动。
五、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消费金融区别?
种方式。与传统消费金融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1. 资金筹集方式不同。互联网消费金融依托线上的筹集方式,如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银行搭建线上消费平台、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或其他的创新企业等1。
2. 产品定位不同。互联网消费金融注重产品定位,结合消费者偏好和市场需求,推出简单、安全、放心的产品1。
3. 风险控制措施不同。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具有较大的风险控制压力,在风险控制方面需要更加注重个人信息和账户安全等方面1。
因此,在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时,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风险控制需求,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2。
六、互联网金融近义词?
互联网金融的近义词是互联网平台借贷
七、互联网金融考研?
1、考研,互联网金融不是专业,最多只是一个研究方向。
2、互联网金融属于应用经济学,通常是金融学专业或金融硕士的研究方向。3、查看招生单位公布的专业目录就可了解。八、互联网金融目的?
第一,提升了人民群众的金融获得感和满意度。在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前,由于门槛过高,低收入人群无法获得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服务;由于缺乏央行个人徵信报告,大学生、农民工、蓝领工人等长尾人群无法获得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服务;由于缺少合适的抵押物,绝大多数小微企业主无法获得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后,基本金融服务的门槛大大降低,馀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满足了低收入人群的财富积累需求,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及用户体验。
第二,弥补了金融设施短板。金融系统和徵信体系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两者分别构成了金融服务的“硬支撑”和“软支撑”。然而,在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前,两大基础设施均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的IT部门长期得不到重视,诸多系统开发及维护,都通过外包方式展开。长此以往,传统金融机构的技术人才匮乏,新兴技术的应用能力欠缺,导致金融创新步伐缓慢。另一方面,中国的徵信体系较为落后,央行个人徵信系统覆盖面窄,很多人成为“信用白户”。在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系统搭建及优化,补齐了长期存在的“硬件”短板。
第三,激发了金融市场活力。十八大以前,中国的金融从业主体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虽然也有不少民间金融机构,但都未能引起“现象级”关注。直到互联网金融出现后,国内金融市场的活力被彻底激发,网贷、众筹、互联网保险、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业态得到了长足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颠覆论”甚嚣尘上。
第四,促进了金融监管完善。
九、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区别是什么?
互联网金融并不是单纯的“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而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金融”;金融互联网也不是简单的“金融+互联网组合”,而是“基于金融思维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所以,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他们二者之间有联系,更有质的区别。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金融资源配置的充分有效性和普惠金融成为可能。如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等形成了庞大的数据量。因此,数据产生、数据挖掘、数据安全和搜索引擎技术等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有力支撑,而云计算和行为分析理论使大数据挖掘成为可能。数据安全技术使隐私保护和交易支付能够顺利得以进行。而搜索引擎使个体更加容易获取信息,更加平等自由地获得金融服务。不难看出,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减小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和风险,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
所以在现代科学技术下,大数据给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成为降低成本和风险的主要手段。但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数据金融,它引发的在交易主体、交易结构上的变化以及潜在的金融市场化与普惠金融,才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金融互联网是指传统金融行业的网络化技术应用,从广义上来说,互联网金融包括金融互联网的内容,但它们两者之间是有着质的差异,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1、发展理念:互联网金融的理念是使用互联网思维,而金融互联网采用的是传统金融的思维方式。
2、管理方式:互联网金融是现代科技下的管理方式,组织架构相对灵活,而金融互联网是在传统管理方式下的应用网络化技术,组织架构相对稳定。
3、客户体验:互联网金融主要面对的是年轻有活力的客户,而金融互联网则主要面对稳健保守的客户。所以在客户体验上,互联网金融便捷、快速,互动性好,提供的是多项服务;而金融互联网相对烦琐、缓慢,提供的是单项服务。
4、价格策略:互联网金融的金额起点小,价格较低,大多提供免费服务:而金融互联网的金额大,费用相对较高。
5、信息披露:互联网金融的信息相对公开、对称、透明。金融互联网信息则相对是处于半公开、半透明状况。
6、服务效率:互联网金融的服务简单直接,去中介化明显,效率高,而金融互联网大多存在中间环节,服务效率比较低。
十、互联网金融有什么课?互联网金融有什么课程?
互联网金融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领域: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介绍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的基本概念和业务。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这部分课程将深入讲解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结合,如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提升金融业务的效率和安全性。风险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管理尤为重要。这部分课程将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管理方法和策略。金融法律法规与监管: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这部分课程将详细介绍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政策。创新与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新案例,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挑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以上基础课程,学生还需要关注行业动态,积极参加各类研讨会、讲座等活动,以便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和技术应用。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