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乡社会救助差距
城乡社会救助差距
城乡社会救助差距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福利差距和社会救助差距日益突出,给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城乡社会救助定义
城乡社会救助指的是国家为解决贫困人口生活困难而实施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障政策。其目的是通过提供生活补贴、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各类救助措施,最大限度地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城乡之间的救助标准和实施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城乡社会救助差距逐渐扩大。
城乡社会救助差距的原因
城乡社会救助差距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不均衡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的迅猛增长,造成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城市地区的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社会救助标准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就业机会匮乏,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救助标准较低。这种经济发展不均衡,直接导致了城乡社会救助差距的存在。
户籍制度限制
我国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居民的流动和享受社会救助的权益。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救助待遇较低,因为他们无法在城市落户,只能享受到有限的救助政策,而城市居民的救助待遇则相对较高。这种户籍制度限制加剧了城乡社会救助差距。
资源配置不均
城市拥有更多的资源,包括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等。而农村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城市居民享有的救助资源更加丰富,所能获得的救助力度更大,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较少的救助资源和救助力度不足的问题。
缩小城乡社会救助差距的措施
为了解决城乡社会救助差距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缩小城乡社会救助差距,促进城乡社会公平正义。
完善政策法规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城乡社会救助政策法规体系,确立统一的标准和实施机制,消除城乡之间的救助差异。通过政策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救助。
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对农村地区的社会救助投入,提高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同时,加大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救助政策,缩小城乡救助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
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划分,使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一致的社会救助待遇,消除户籍对救助政策享受的限制和差异。
加强合作机制
加强城乡社会救助的合作机制,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对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
总之,缩小城乡社会救助差距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逐步缩小城乡社会救助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城乡差距的原因?
(一) 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 乡村居民主要从事的是相应的第一产业; 城市居民从事的是相应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由于第二、第三产业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 市民获得的收益相对也较高。而乡村农业生产力落后, 农民获得的收益相对较低。由此可见, 正是城市和乡村存在两个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系统, 这两个系统内部的要素和运行方式都存在差别, 导致了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果, 产生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再者, 我国城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城市生产力发展较快, 而乡村生产力发展缓慢, 因而导致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别凸显。
( 二) 国家发展战略的政策取向国家发展战略决定了政策的选择。建国后,面对我国生产力极其落后、国家一穷二白的现实, 我们决定实施工业化战略以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然而, 我们在实施这一战略之前, 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工业化的资金约束问题。根据当时的实际, 加以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 我们别无选择地走了以农补工的工业化道路。为此, 我们采取了城乡分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一系列城乡分治的国家政策经过长期积淀, 对我国目前的城乡差别产生极大影响。
( 三)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结构是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即一国内存在两个不同的相互独立运行的社会子系统。一元是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的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 另一元是相对以传统的农业部门为代表的落后的农村地区。在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 城乡生产力发展不同步, 城乡生产关系变动也不一致。因此, 政府为实施城市偏向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制定了一整套城乡隔离制度, 从而形成了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城乡差别。
( 四) 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 我国采用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进行配置, 因此, 我国城乡差别具有计划经济的特征。实践证明, 计划经济存在的弊端阻碍现代社会的发展, 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 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由于制度不完善、农民的市场适应能力欠缺和原有的体制积淀等因素, 市场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城乡差别。最后,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农村历史上形成的自然经济传统、农民素质较低、农村地区文化教育的落后使农村的落后生产方式长期存在以及我国农业受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 的冲击而引致农民收入降低也是我国城乡差别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怎样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提高劳动就业率,发展多种经济所有制,城乡周边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地区差弄,均衡发展城乡经济。
四、我国城乡差距有多大?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21:1的水平。
2、城乡教育差距。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
3、城乡医疗差距。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
4、城乡消费差距。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活资料的质量低,假冒伪劣横行。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消费水平。
5、就业差距。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人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1.3亿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的4亿劳动力的于川用率仅50%左右。
6、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注:本文出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五、2020年城乡收入差距几倍?
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比城镇居民快3.4个百分点;按上年价格计算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3.8%,比城镇居民快2.6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不仅相对差距继续缩小,而且还出现了自2013年城乡居民建立统一的可支配收入调查核算框架以来,首次绝对差距缩小。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为26703元,比上年减少365元。
六、2020吉林城乡收入差距数据?
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为33396元,年均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为16067元,年均增长7.2%。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由2015年2.20:1降低至2020年2.08:1(农村居民收入为1)。
七、了解城乡教育差距的意义?
城乡教育差距是众多教育差距当中最令人担忧的一种,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又是解决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城乡教育学习资源的差距不仅会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还会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因此,缩小城乡教育学习资源的差距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理论及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城乡收入差距定义是什么?
城乡收入差距定义是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比率是比较两种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时使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以分母指标的数值为1计算出来的。为了便于比较,一般采用分母数值小于分孑数值的方法进行计算。
九、为什么要调查城乡教育差距?
为消除城乡教育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平等。
十、教师面对城乡差距怎么促协调?
轮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以解决部分城市教师无乡镇教学经历的问题 ,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乡镇教学水平 。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