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国家科技奖颁奖日期?

237 2024-03-08 09:27 admin

一、国家科技奖颁奖日期?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于11月3日在京举行。虽然最终获奖名单将在颁奖典礼上公布,但依照往届“不超出初评结果”的原则,各奖项花落谁家应无太多悬念。整理初评结果发现,多家上市公司参与的项目获得了“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特等奖。

根据初评结果,海陆重工(002255)参与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初评特等奖。

二、2021国家青年科技奖?

答:国家青年科技奖是在钱学森、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提议于1987年设立,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共同组织实施,每两年评选一届,每届表彰不超过100名,2020年10月18日评选了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将在2022年评选。

三、国家三大科技奖?

“国家三大奖”是指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三个奖项都是我国最高等级奖项,同时也是我国影响力最大的科研奖项。因此,“国家三大奖”获奖情况,是判断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2021全国国家科技奖?

202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

  顾诵芬:为了祖国的蓝天

提起歼教-1、歼-8、歼-8Ⅱ,军事迷们都不陌生。这几款在我国航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飞机,都由顾诵芬主持设计。

他是我国航空领域唯一一位中科院和工程院“双院士”,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推动了我国气动力研究、设计基础手段建设发展。

王大中:倾情一生寄核能

五、2021国家科技奖介绍?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国务院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國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國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國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國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國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项组成、获奖要求、评审说明、获奖名单⋯

六、华为2021国家科技奖?

华为连续十四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不愧是国内高科技的扛把子!

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从公布的获奖项目中,其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研究院牵头的“超大容量智能骨干路由器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连续十四年获得国家科技最高荣誉的奖项,绝对不是投机取巧可以得来的,而是长期持续的坚持研发与创新才能有的。

七、2018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是?

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位。

1.刘永坦。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

2.钱七虎。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院士是我国著名防护工程学家,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防护工程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为我国防护工程各个时期的建设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八、国家科技奖2020颁奖时间?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1月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九、2021 国家科技奖 江苏 数量?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江苏共有39项通用项目和1名人选获奖,获奖项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及其团队的“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2014国家科技奖完整名单?

于敏,男,1926年8月出生,天津宁河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所副所长、所长、九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上世纪50年代,于敏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上世纪60年代起,投身于我国核武器事业,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在氢弹突破中,组织领导攻关小组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氢弹突破和武器化”工作,荣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核武器小型化突破中,领导突破了气态引爆弹(初级)原理和高比威力次级原理。作为小型化关键的气态引爆弹主要负责人,主持研究并解决了裂变材料的压紧、中子注入及其增殖规律、氘氚点火燃烧规律、轻重介质混合对聚变的影响、高能中子裂变反馈规律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提出了加大两个关键环节设计裕量的具体措施。气态引爆弹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可靠基础。作为第二完成人的“气态引爆弹装置的突破”工作,荣获198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中子弹突破中,作为主要领导人和参加者,提出了中子弹的设计指标,明确了中子弹探索的主攻方向,指出了某些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研究了热核反应中等离子体过程,分析了中子弹的反应规律并归纳为三个阶段,提出了判断聚变点火裕量的主要判据和提高裕量的措施。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中子弹装置的突破”工作,荣获198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核武器基础理论发展中,揭示了武器核反应内爆过程的运动规律,解决了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驰豫过程、辐射波与冲击波的传播规律等一系列基础问题。作为第四完成人的“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研究,荣获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核武器发展战略中,与邓稼先提出了“加快核试验进程”建议。建议书提前规划了我国核试验的部署,使党中央做出果断决策,为我国争取了宝贵的10年核试验时间,为提升我国核武器水平、推动核武器装备部队并形成战斗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前瞻性作用。针对禁核试,提出了以精密实验室实验等几个方面支撑禁核试后武器研究的设想,该建议被采纳并演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四大支柱,至今仍然是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上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于敏是一位忠于祖国、无私奉献、文理兼修、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科学家,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30个专题144313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