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次出现神经系统的动物?
腔肠动物。
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发生反应是动物特性之一,神经系统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没有特殊分化的神经组织,只是依靠原生质传导刺激的单细胞动物,到初现神经组织的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再由分散的网状神经系统阶段进化为扁虫的梯形、环节动物的链状神经系统,进而到脊索动物出现中空的管状神经系统,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历程。由于感受器集中在头部,神经管的前端终于发展成脑。
二、出现最早的农谚?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
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
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
三、温室最早出现于何时?温室最早出现于何时?
公元前551-479年间《论语》中记载有“不时不食”是不时栽培的语源。我国保护地栽培最早有的文字记载是西汉(公元前206至公元23年),《汉书》循史传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菇,覆以屋……待温气乃生。”说明2000多年前就能利用保护设施栽培蔬菜了。到了唐朝又有了发展,可以利用温泉栽培瓜类,元朝已经会利用阳畦风障了,到了明朝也就是400多年前北京地区已经用温室栽培黄瓜并取得了成功。(都是土温室)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日本引进了农用PVC薄膜用于小拱棚取得很好的效果。随后1965年吉林省长春市郊区出现了中国第一栋塑料大棚(面积0.07平方公顷)
(以上摘自《设施园艺学》内容很多我就不都打了)
综上所诉:古代皇帝能吃到反季蔬菜,唐朝开始应该就能吃到黄瓜了,唐朝诗人王建在宫前早春诗中有记载“…………二月中旬以进瓜”
四、芒种最早出现于?
10
芒种,最早来自于《周礼》中,“泽草丛生的地方,可以耕种庄稼。” 芒种是指有芒的农作物,最典型的是稻子和小麦。
五、字母型语言出现最早?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大约出现在(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前;中国最曹的成熟文字距今已有3000年
六、最早出现的鸟类?
始祖鸟是最早的鸟类,它们生活在距今大约1.5亿年前的史前时代,并且在许多方面已经显现出现在鸟的一些雏形。
始祖鸟的全身长有羽毛,而且也已具有明显的叉骨,羽毛和叉骨是始祖鸟已具备飞行能力的最好证明。但它们的骨骼还比较脆弱,肌肉也不很发达,不能轻快飞翔。
七、僮最早出现于?
僮( tóng,zhuàng)是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僮族中国少数民族,今改作壮族,这—名称最早见于南宋史书,《宋史》中还有称蛮而不称僮。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1693万人,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壮族旧称僮族,在周恩来总理倡议下在1965年改“僮”为“壮”。
八、最早人类出现时间?
380~360万年前之间。
1978年在莱托利尔地层中发现留在火山凝灰岩中的人类脚印,属一大一小两个个体。脚印有凸起的足弓,圆形的足跟,大足趾与其他四趾并列于足前方,这些都是人类的特征,因此有些学者把它归入人属。但在同一地层中没有发现石器。约翰逊等人认为莱托利尔地层发现的化石是南方古猿阿法种,并非真正的人类。
发现于爪哇的莫佐克托人,原先被称为莫佐克托猿人,有人研究,认为可能属于能人,定年为约190万年前。
扩展资料:
直立人
在中国习惯上称之为“猿人”。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或150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其脑容量为775~1400毫升。
最早发现的直立人是1891年荷兰军医E.杜布瓦在爪哇中部特里尼尔附近找到的一个头盖骨及一枚牙齿,次年又在同一地层发现一个大腿骨及一枚臼齿。头骨很厚,眉嵴突出,颅骨低平,具有猿的特征,但腿骨似人,适于直立行走,所以当时定名为“直立猿人”。
直立人的化石在亚、非、欧三洲都有发现。在中国有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在非洲有肯尼亚的KNM-ER3733号人、 KNM-ER992号人、KNM-ER3228号人、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的 OH9号人、OH28号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毛里坦人等;在欧洲有德国的海德堡人。
此外在匈牙利的维特沙洛斯、捷克斯洛伐克的普累西勒提及德国的比尔钦斯勒本也发现了猿人化石
九、最早的春联出现于?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辛寅逊或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不过"春联"一词最早来自于明初朱元璋当皇帝时。
十、为什么鱼类出现最早?
没有第一条之说,鱼的起源很早,在世界上还没有人类的时候,鱼类就生活在海洋里了。虽然在数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有一些古老的种类已经灭绝,但另有其它新兴的种类继之产生。
据文献记载,鱼最初发现于据今四亿年的奥陶纪地层,但所得到的那时鱼类的化石是不完整的,一直到了志留纪晚期,才完整地获取了关于化石及早期脊椎动物关系的概念。
泥盆纪时,各种古今鱼均已出现。
泥盆纪时代既可谓是鱼的初生年代,也是鱼的极盛时代,当时,由于其它的脊椎动物还不多,所以有人把泥盆纪城为“鱼的时代”。
到了新生代,各群鱼类十分繁多,成为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为鱼类的发展史中的全盛时代。
从泥盆纪所取得的化石分析,古代鱼类可分为四大类:无颌类、盾皮类、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
无颌类动物在志留纪及泥盆纪中最多,被公认为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无颌类的身体几乎被厚硬骨板及硬的东西包被,故称为甲胄鱼类。
盾皮鱼类是最早的有颌类,它们泥盆纪时盛极一时,但到了末期则大部分绝灭。
有人认为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是由盾皮类沿两个方向演变而来,但至今仍无证据证实。
软骨鱼类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鱼类,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是两支平行发展的分支。
最早的硬骨鱼类是古鳕类,再由此演变现存的绝大多数的硬骨鱼类。
硬骨鱼类中的内鼻孔鱼类的典型原始类型代表是双鳍鱼与和骨鳞鱼,后者是最早的泥盆纪的总鳍鱼类。
而总鳍鱼类又被认为是最早的两栖类的直接祖先。1938年12月22日,有人在非洲东南沿岸捕到一条大鱼,其身长1.5米,重58公斤,后经专家研究与确认,认为这条鱼应属总鳍目的一个新的科,至此,人们终于把已绝迹的鱼找了回来,后来此鱼被命名为拉蒂迈鱼(即矛尾鱼)。
矛尾鱼这种活化石的出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大家都知道,人类是经过漫长的历程进化而来的;鱼类上陆进化为两栖类,然后完全脱离水域进化为陆地是的爬行类和哺乳类,最后才进化为人类。
具体地说,总鳍鱼类分为两支,其中一支(骨鳞鱼类)脱离了水域。
逐步进化为人;另一支比较保守(空棘鱼类),始终没有离开水。现在的矛尾鱼类就是后者的后代。矛尾鱼这种活化石为我们提供许多无法从化石材料中获取的情况。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