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建党节的内容?

177 2024-12-01 22:04 admin

一、建党节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每年公历七月一日。在列宁领导的公产国际的积极帮助下,1921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代表到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了党的章程,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环境困难,不能查记“一大”召开的准确日期,因此1941年党中央决定召开“一大”的确1921年7月的首日即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和纪念日。

把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

二、建党立业的内容?

该片主要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十年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的风云人物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故事。

三、建党伟业的主要内容?

关于这个问题,《建党伟业》是一部以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为主题的历史电影,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红色革命先驱:影片展现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启蒙和革命实践,以及他们所创办的“新文化运动”。

2. 组建中国共产党:影片详细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包括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党的第一任中央领导机构的产生等重要事件。

3. 革命斗争:影片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的艰苦奋斗和革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

4. 党的建设:影片重点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过程中的党性修养、组织建设、纪律约束等方面的内容。

5. 党的发展壮大:影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胜利和党的规模、组织等方面的发展壮大。

总体来说,《建党伟业》以历史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历程,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实践和组织建设,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和敬意。

四、建党伟业的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概述:从1911年到1921年10年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建党伟业》是一部为建党九十周年而拍摄的献礼片,与《建国大业》《建军大业》一样,同为红色题材的爱国主义影片。

该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和中共建党。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具有史诗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将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历史清晰明了的展现出来。

五、最早确立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原则?

回望党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种.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早在1929年,面对大革命失败的阴霾,面对“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古田会议第一次以党的决议的形式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基本原则,初步回答了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式写在党的旗帜上。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创造性地探索和运用中国革命规律,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巨大勇气进行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六、建党伟业的主题思想对应哪些理论?

电影《建党伟业》自上映起至今,热评如潮,可以说是开创了华映电影的商业奇迹。作为一部定位非常准确的主旋律电影,《建党伟业》无论在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上来说都是非常成功的。电影讲述了了以南昌起义为开端,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结束的长达十年的历史故事和其间出现的风云人物。电影非常重视对中国近代事件的讲述,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根据历史的波动,引出历史答案,真正地触及了社会的根本――人民大众才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影片从不同角度,无一不展现了它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一、电影的主题及中心思想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该片以一种真诚的态势把握电影的脉络,清晰的展现中国的近代历程,借用逻辑中的因果关系,论证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

  电影从中国近代历史入手,很好地把握了历史的发展走向。通过描述历史脉络,找到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电影用较长的篇幅,渲染中国历史的发展及状况,描述了中国人民经历过的许多历史性的选择,却最终无法走向成功,中国始终不能摆脱任人宰割的局面,始终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从而隐晦地表达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主题。电影导演利用较强的叙事能力和驾驭能力,经过精妙的逻辑分析,推出历史的逻辑联系,用科学的方法论证这一主题。避免了如《董存瑞》等早期电影一般的、简单的“喊口号”式的表述方法,在提高了电影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加强了观众对电影主题的认同感。从而使电影在内容上做到了深层探索,形式上做到了简练质朴,风格上做到了含蓄隽永。

  同时,《建党伟业》在主题表达上也比同类电影更加客观,更加真诚,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电影还原历史真实,刻画历史重要人物,不再像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一般,将敌人描写成简单的邪恶符号,而在于着重还原历史人物原貌。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全面描写,真实的反映历史的同时,也把握了电影的主题。利用历史真实人物的原貌,这就大大增加了讲述历史的可信性,用真诚打动了观众,同时,也很具客观性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电影用历史中的主要人物为叙事中心,用多方位视角反应中国历史状况,表达了中国近代历史中,苍茫大地上,不合时宜的多数英雄人物,皆被雨打风吹去。电影也表达出时代造英雄的特质,但是在历史的舞台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任何个人英雄主义都不可能力挽狂澜。要数风流人物,还要看人民大众。电影在表达“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主题的同时,也表述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人民大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更加深化了主题,增强了电影的思想深度和叙事宽度,从而加强了观众对电影的认同感。

  二、电影的叙事结构

  影片的叙事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是对从1911年到1921年这1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讲述,另一方面是对重大事件中的一些重要人物的成长经历、个体认知,乃至性格、情怀等进行讲述,颇具时代特征。从叙事结构上来看,《建党伟业》的叙事基本都是采用了分阶段历史的结构。电影主要分为三个叙事段落,分别是“近代历史背景”、“五四爱国运动”、“建党伟业过程”这三个阶段。三个段落事件不同,人物各异,其叙事策略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对策。然而结构只是形式,与它同样重要并且密不可分的是内容,因此,分析叙事结构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三个叙事段落在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描述的过程中,依然隐藏着一个隐晦的因果逻辑。可以简单的总结为“种树――开花――结果”的因果关系。

  第一个叙事段落: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在这期间不仅是权力更迭、政体革新,各种思潮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各类阴谋和各种论调更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影片选择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作为影片的开场,不仅是因为武昌起义打响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制的近代革命的第一枪,同时也对其后发生的历史事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时期既有袁世凯、段祺瑞等地方军阀的混战、制衡格局,也展现了孙中山、黄兴、蔡锷等一批革命党人的光辉英雄形象。于是,在中国近代北洋政府的无能与软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下,最终播下了民族救亡运动的种子。正因为播下了民族救亡的种子,于是产生了第二个叙事段落:“五四爱国运动”时期。

  第二个叙事段落: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影片第二部分主要叙述十月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英们探索革命发展的道路,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进行理性思考。历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传播、巴黎会议的召开以及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的全过程,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理论和宣传的基础。正因为“五四运动”的宣传,爱国青年们逐渐意识到要想救中国,就必须结束这种群龙无首的混乱运动局面,进而建立拯救中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至此,影片切入第三个叙事段落。

  第三个叙事段落: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这一部分主要是讲中国的进步青年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中,意识到西方列强完全靠不住,而列宁的成功却如一盏明灯,为他们指明了方向。这群朝气蓬勃的社会精英们开始彼此来往交流,誓要建立中国人民自己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1921年7月22日,1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团聚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的名义,参加了这次历史性的会议,与会的“中国共产党人”齐声吟唱《国际歌》,至此,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电影的整个叙事安排,使电影整体结构非常合理,这种结构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结构理念,开创了全新的电影叙事方式和技巧,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电影在最后段落的叙事中,还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表达了第一次党的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更加切合主题,使整个电影结构完整严密。

  三、电影情节的叙事手法

  影片利用了渐变和突变的情节发展手法,这也是电影情节时间变化的具体体现。渐变是实现突变的手段,而突变则是渐变的最后结果。他们两者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从电影的一开始到发展中的每个环节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天的不断叠加,渐变也随之叠加,当渐变到达一定程度时,电影就会出现突变,从而发生质的变化,至此达到电影的高潮。

  《建党伟业》就是一个典型的运用渐变到突变发展的电影。导演运用“渐变――突变”的叙事手法,将中国民众逐步的唤醒,通过个人的力量,唤醒思想沉睡的人们。从而导致了叙事的突变――“五四运动”的爆发。对于最终结果,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的爆发又成为了一种渐变的过程。没有领导核心的运动注定是失败的,“五四运动”的非理性的行为,如“烧桌子”等愚昧行为,从侧面反映了“人民运动”需要一个政党的科学领导。于是,在五四运动这个“渐变”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一个“突变”的结果。这种叙事手法,非常有力的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呼唤,是人民的选择”,同时也证明了人们大众“主沉浮”的主题。

  甘瓜苦蒂,物不全美,任何一部电影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电影《建党伟业》也不例外,《北京日报》就曾批评《建党伟业》“明星盖剧情,揭示社会矛盾不够”,“所谈历史不太真实”。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作为主旋律电影来说,我们不能太过苛求电影中的方方面面,而忽略了《建党伟业》作为主旋律电影对影视艺术的贡献。中国电影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七、建党一百周年的内容?

答: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八、沟通智慧的基本理论?

沟通的基本原理是平衡自己的他人的需求,同时也要兼顾情绪和信息同步处理。沟通时说出来和听进去的,双方缺一不可。说出来是一种交流,听进去是一种领会。这个世界需要说出来的勇气,更需要听进去的耐心。

九、贸易理论的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有国际贸易,以及作为一个国家应当如何对待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十、冯特的理论内容?

威廉·冯特

心理学家

代表作《生理心理学原理》

创立实验心理学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威廉·冯特

外文名

Wilhelm (Maximilian) Wundt

别名

威廉·马克西米利安·冯特

人物关系

人物生平

童年时期

1832年8月16日,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地区曼海姆市的内卡劳镇,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父亲是一位路德教会牧师。他4岁时和家人搬到了巴登地区中部的海德尔斯海姆镇,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冯特有个哥哥叫卢德维格,比冯特大8岁。在冯特2岁时,哥哥就被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在那里上学。

童年时冯特的伙伴很少,唯一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是一个比他年纪大的智力发育有些问题的孩子。他在镇里的学校上了2年学。在上学期间,冯特有严重的爱做白日梦的毛病,为此还被父亲训斥。

从他8岁开始,父亲的助手弗里德里克·穆勒牧师成为他的老师。他和老师关系非常好,以至于老师在教了他三年后,要到附近另一个镇当牧师,冯特也过去和他一起住和学习。

中学时期

1845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冯特进入布鲁赫萨尔高中学习。害羞、胆小的冯特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和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关系,学业成绩也特别差。有时候他会逃回家里,但是母亲会把他送回学校。由于他的学业表现极差,甚至有老师认为一个比较适合冯特的工作是到邮局工作。冯特的父母于是在年把他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从1845年秋开始在这里上大学预科。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期间,冯特变得开朗了很多,结识了一些朋友,并参加课外的活动。但是冯特在这里的学习情况还是表现平平。

大学时期

1851年,冯特进入图宾根大学,学医学课程。

1852年,转学到海德堡大学,学医学专业。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期间,冯特学习非常努力。有一次为了研究食盐对身体的影响,他连续几天控制食物中食盐的摄入量,直到身体出现代谢紊乱情况出现。基于这次研究,1853年他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谈尿液中的氯化钠》。

1855年,冯特参加巴登大公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并且在各科考试里都名列前茅。这一年,他还在海德堡一家医院当了几个月的实习医生。

1856年,冯特到柏林大学跟约翰尼斯·彼得·穆勒和埃米尔·杜波依斯-雷慕学习了一个学期生理学。同年,冯特毕业于海德堡大学医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并取得了该校讲师资格。

海德堡任教

1857年,冯特在海德堡大学开设了实验生理学课程。同年,冯特生了一场大病。

1858年,赫尔曼·冯·亥姆霍兹来到海德堡大学担任生理研究所教授,冯特成为他的实验室助手。

1862年,冯特开设了“自然科学的心理学”课程(后来改为“生理心理学”),并在该年第一次提出“实验心理学”的一词。在这个课程中他开始使用来自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研究心理学。

1864年他晋升为副教授。

1871年,亥姆霍兹离开海德堡大学,冯特未能继任他的职位,只得到了临时教授的头衔。同一年他与未婚妻索菲·毛完婚。婚后的冯特致力于写作心理学历史上最重要著作之一《生理心理学原理》。

1874年,《生理心理学原理》出版。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本专门以心理学为内容的教材。在这部书中,他把关于心理实验的结果整理成为一个系统,研究了人的以下心理活动:感觉、情感、意志、知觉(冯特称之为统觉)和思维。

莱比锡任教及退休

1875年,冯特被莱比锡大学聘为哲学教授,从此一直生活在莱比锡。

1879年12月,冯特在大学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起初学校并不太支持这个实验室的运行,但是冯特的课越来越受欢迎,1882年实验室从开始一个单间搬到了有11个房间的新地址,1897年实验室甚至有了一座独立的楼。

1881年,冯特创办《哲学研究》杂志。这是第一个专业的实验心理学的杂志。

1889-90年,担任莱比锡大学校长。

1917年,从教学岗位退休,由他的学生费利克斯·克鲁格继任他的岗位。

自从来到莱比锡,冯特几乎从不外出旅行,除了欣赏音乐会以外,也不热衷于公众活动;不过,他和妻子经常在家中招待高年级的学生和助手们。如同康德一样,冯特一直过着严谨有规律的生活,上午的时间主要用于写作,下午访问实验室、上课,然后散步。冯特在课堂上富于激情,口若悬河,充分体现对于本专业的无所不知。

1920年8月31日,冯特在莱比锡附近的大博滕去世,享年88岁。在那一年花费了他20年时间完成的十卷巨著《民族心理学》全部出版。

学术体系

冯特心理学体系注重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结构、要素及其组合规律。整个体系由个体心理学(即实验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两部分构成。个体心理学注重研究个人意识;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

研究对象

在冯特的心理学体系中,个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的直接经验;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

冯特认为实验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他认为心理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以经验为研究对象,但是,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的。从经验的主体来看,感觉、感情、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主体直接经验到的,是直接经验(immediate experience),这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经验的客体来看,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经验是通过间接推论而认知的,是间接经验(mediate experience),它是自然科学的对象。因此,冯特把心理学称为“直接经验的学科”。

冯特认为,实验心理学只能研究个体的直接经验,而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观念、情绪、意志等,则需要在民族心理学的体系中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冯特从其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出发,确定了心理学的两种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和心理产品分析法。

实验内省法

由于冯特将个体心理学的对象规定为研究人的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有存在于经验者的主观之中,因而他认为内省法是心理学特有的研究方法。冯特认为传统的内省法不科学,必须与实验法结合起来,借助于实验进行内省或自我观察,才是科学和可靠的。因为心理现象稍纵即逝,不容易精确观察,而内省与实验的结合就可以做到以下两点:(一)人为制造出外部状况,使一个有确定性的心理过程在一定的时刻发生;(二)可以使观察者控制一般情况,做到伴随这个过程的意识状态几乎一致。因此,冯特特别重视实验,认为“研究意识过程,实验法是基本工具”。冯特把实验法引入到心理学中,把传统的经验内省改造为现代的实验内省,增强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心理产品分析法

心理产品分析法是通过人类历史文化资料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一种特殊方法。冯特认为,要想建立完整的心理学体系,除了个体的实验心理学外,还必须有群体的民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只涉及心灵的“外围”,民族心理学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冯特在他的著作《民族心理学》中,尝试把文化产物,如语言、神话、风俗、法律等历史资料加以分类比较和分类解释,以说明人类高级心理过程,揭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规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30个专题262467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