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身产业如何与互联网结合?
首先,非常遗憾地告诉楼主,如果真有人能够完美解答这个问题,估计目前国内健身领域会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局面。
过去的一两年,国内有数不清的项目,什么**练、**动、**健身,等等,不计其数,创意无论是山寨还是国产的,都企图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改造甚至颠覆传统健身行业,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说到底,互联网只是工具,并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棒。小马哥也曾说,坦克装上翅膀未必是飞机。
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从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去探寻一些思路:
综合来看,互联网的威力在于其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或者说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其主要特征有两点:
1、边际收益递增。用户总数越大,每个用户获得的价值越大。一个新用户使用某种产品会给别的用户带来额外的价值收益。
2、边际成本递减。用户总数越大,每个用户获得所需价值的成本不断降低。
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才能实现用户和价值的裂变式增长。其中,在一定范围内,一种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递减是普遍现象,只是互联网中,这种现象更加彻底。实物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就可以降低边际成本,但是互联网中,数字化产品可以近乎0成本的复制才使得免费模式大行其道。如此看来,要想产生网络效应,难的不在于边际成本递减,而在于边际收益的递增。
回顾以往,通过网络效应成功的例子很多,电话、传真乃至互联网本身,都是网络效应的典型,一个新用户的参与,都会使得别的用户有更多的信息交流的机会,从而实现边际收益的递增。再以亚马逊(Amazon)的发展为例。当年亚马逊是从卖书起家的。来此买书的用户,其追求的价值是,以合适的价格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书籍。与传统书商相比,亚马逊有品类丰富的书目资源,而且通过去中介化,大大降低用户购买书籍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鼓励用户写书评的方式,用户总数越大、书评越多,每个用户能够浏览丰富的书评和推荐,从而更加方便快捷地购买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书籍。反过来,用户又会撰写更多的书评,实现用户收益螺旋式递增。网络效应呈现出指数级扩展,传统书商在亚马逊势不可挡的发展面前迅速土崩瓦解。
而说到健身,无论是各种智能穿戴产品、健身辅助工具、O2O平台,因为种种原因,都没能或者没办法很好地触发出网络效应。略举几例:
1、智能穿戴设备,如Fitbit、Strava、RunTastic等, 当然还有国内的咕咚。首先,用户可以免费使用这些产品,边际成本为0. 其次,用户利用这些产品,可以记录自己的运动轨迹、将地图上画圈的速度、时间等数据上传,互相PK、互动。用户越多,这种互动也越多。但是,基于这种互动并不能给用户带来明显的收益递增。因为,无论是走路、跑步、骑行、滑雪,普通用户更关注的价值在于运动本身,在于自己的参与。人们为了锻炼身体而去跑步,并不是为了与别人PK、互动而去跑步。
2、健身辅助工具,如一些提供在线健身教学视频的平台,Keep、火辣健身、Fittime等。用户都可以免费使用。而且,这些产品通过提供方便易学的在线教学视频,确实能够大大降低初学者参加健身的门槛,创造很好的价值,产品因此也在用户中风靡。但是,从收益递增的角度来看,其网络效应并不明显。一个用户学习健身视频所得到的价值并没有因为别人也在学这个视频而得到放大。用户除了在产品首页围着一群性感火辣的帅哥靓妹点赞起哄,并不能从健身效果这一根本价值需求上得到递增收益。
3、健身O2O平台,无论是ClassPass模式的小熊快跑、全城热练,还是号称要做健身领域的天猫商城的燃健身,其本质还是“批发零售”模式。先不去争论健身年卡收费模式到底能不能变成按次收费,单从产品的“批发零售”或者“整进散出”这个角度来说,肯定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但是其收益递增又体现在哪儿呢?采用传统的方法,对场馆和教练进行点评并不能起到亚马逊中书评的效果。因为,理论上,亚马逊中一个用户对某本书的评论可以影响到其他所有用户,无论其在天南地北。而健身教练或场馆的点评呢?很难想象北京中关村一家健身场馆的点评信息能够对国贸的上班族产生半毛钱的影响,除非这位亲住在该场馆附近。书可以网上买然后坐等收货,可健身得亲自去啊!一家健身场馆就算再好,也只会对在其周围工作或生活的用户产生影响。有人可能会问,那大众点评中的餐厅点评呢?如果对比一下去餐厅用餐及 去健身房的总人数及消费频次,就可以知道二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综上所述,传统行业并不是连上一根网线就能产生网络效应的,健身行业就是这种典型传统行业。
可是我们更不要轻易去断言,健身产业永远无法与互联网结合。
信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机会在不断涌现。马云是说过,坦克装上翅膀未必是飞机。可惜他不是学航空的。航空发动机领域有句话:只要发动机足够牛逼,砖头也能飞上天!所以,没准儿哪一天,科技发达了,只要装备牛逼,坦克照样也能飞上天。
相信未来,相信美好!
二、如何将艺术与互联网结合?
绘画,可以把互联网当做一个展示的平台。分享干货,线上微课等形式都很多。同时通过互联网营销手段扩大影响力,吸引大量粉丝。整个模式要有一个初步预设,不然后面空有粉丝没办法转化。
三、机械行业如何与互联网结合?
方法很多,最简单一点,把资料放到网上去。如米思米这样,资料较齐备。网上能完成选型和报价。
反观多数国内企业,网上除了联系方式真是啥都没有。多放几个尺寸及模型不行吗?一点技术交流非得派些不懂技术的销售跑来面谈,本来就薄的一点毛利全折腾在营销费用出差费用上
四、为什么要将非遗与互联网结合?
将非遗与互联网结合,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接触到非遗,使其更好的传播下去,得到更多的受众。
五、工业与互联网结合
从工业革命的时代开始,工业和互联网一直作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存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工业与互联网开始逐渐结合,为经济发展和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带来的机遇
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为制造业带来了许多机遇。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工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和智能化。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工厂和设备之间可以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实时监测生产过程和设备状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其次,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也为企业创新和业务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从而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此外,互联网的出现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和市场机会,让企业更轻松地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所面临的挑战
然而,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工业环境的特殊性和安全要求限制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工业设备和系统往往需要更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工业领域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考虑数据安全和设备可靠性的问题。
其次,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也带来了人员技能和教育培训的挑战。随着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具备相关技术和知识的人才越来越多。然而,目前我国相关领域的人才供给还不足,人才队伍结构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培养和引进更多的工业与互联网结合领域的高级人才,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促进了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制造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同时,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机会。
其次,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也推动了创新和创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通过互联网,创业者可以更便捷地获取资源和市场信息,推动创新项目的孵化和落地。
最后,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还促进了经济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可以被有效收集和利用,为企业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更精准的支持。这种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不仅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结语
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既带来了许多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并应对这些挑战,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六、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产生了?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产生互联网+的新业态。
基于电子商务的生产方式是需求拉动型的生产,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消费需求数据、信息得以迅捷地传达给生产者和品牌商。生产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组织采购、生产和配送,使得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的推动式生产向市场需求拉动式生产转变。拉动式的生产并不一定要对市场需求进行精准的预测,关键是供应链的各方面更紧密地协同,以实现更加“柔性化”的管理。
七、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的结合的特征?
网络化与数字化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直接影响,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技术也开始趋于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广播电视能够抓住机遇,结合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网络化与数字化势必会越来越好。广播电视技术通过融合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技术能够从听觉、视觉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加快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速度。广播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是我国国家层面主导的一种改革,通过这种改革可以进一步让我国的广播电视再上一个台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们群众。
1 广播电视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发展机遇
移动互联网是近几年来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并且以其自身的移动、便捷受到广大网友的欢迎,这对我国传统媒体形式的打击是巨大的,传统广播电视更是首当其冲,不管是播送形式还是广告群体、客户群体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环境下,我国的广播电视必须相应的改革举措,具体分析如下:
1. 1 从共通性方面的分析
共通性是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的首要共同点,这个共通性主要体现在广播电视与传统电视在储存上的优势,广播电视的储存要远远小于传统电视,而小的储存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特点,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取得更好的发展。
1. 2 从兼容性方面的分析
广播电视从开始的'时候所面临的受众就是移动人群,而移动互联网给移动人群提供移动网络的技术,这种兼容更好的融合了移动互联网与广播电视之间的关系,受众更容易接受移动互联网进行广播电视的形式。
1. 3 从受众方面的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受众以年青的群体为主,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年青群体在移动互联网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以专业化、个性化为主,而近几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在电视节目的制作方面也开始向专业化、个性化转变,这两点的融合让越来越多的移动互联网使用者喜欢上了广播电视,让我国的广播电视的受众越来越多。
2 互联网与有线电视网融合优势的分析
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的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而且这种技术的融合已经在广播电视的各个方面展开,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下面对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的融合优势进行具体的描述。
2. 1 提高了受众的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的转变是广播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下的第一个改变之处,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海量的存储,这让广播电视有了更多的存储空间,受众可以随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进行观看。传统的广播电视是根本做不到让受众自由选择电视节目的,但是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弥补了广播电视的这一缺陷,现在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选择一些与自己个性相符,更吸引自己的节目进行观看,转变了受众的被动地位。地位的转换也提高了受众的视觉体验,让受众更加喜欢广播电视,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看电视,这也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的收视率。
2. 2 广播电视运营成本的降低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也已经基本完成,有线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可以使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平台,这样就省去的普及基层基础设备的环节,而且在人工方面也可以使用互联网员工,从人力、物力方面都有所节省,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运营的成本。从用户的角度上来说也不用在多花成本去完善有线电视相关的设备,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完成,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而且互联网是一个统一的大平台,全国各个地方的有线电视所接受的服务是一样,这有传统电视地区间的平台管理模式完全不同,全国的受众在接受服务方面是平等的。
2. 3 产生了一定的增值业务
传统广播电视只能固定模式下的有限范围观看,而与互联网的结合可以融合两者的技术增加新的业务,将互联网的视频、通话、数据等功能融入其中,让广播电视的功能增加。这样就可以开发出许多新的业务,让越来越多的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业务,这样会增加用户群体,让受众的数量大大提高。
2. 4 增加了广播电视的用户群体
传统广播电视对中老年群体更具有吸引力,但是对于年轻人则更喜欢移动互联网,将移动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结合起来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广播电视,这样就增加了广播电视的用户群体,而对于广播电视工作者来说也需要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的节目水平,这对促进广播电视的发展来说也意义巨大。
2. 5 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生活上的方便
互联网虽然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互联网的应用端比如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却远远达不到电视机的普及率,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的融合可以让电视机成为互联网的应用端。电视机的受众可以通过电视机连接互联网进而让电视机成为有用的生活帮手,比如通过电视进行缴纳水电费、出游预定酒店、查询天气、查询航班等。
2. 6 助推两个平台的综合发展
广播电视是传统科学技术在平常百姓家最普及的,而互联网是新兴科学技术中最为普遍的,两者的平台各有各的优点,通过融合发展可以各取所长、综合发展。互联网通过电视机可以迅速将互联网普及到每一个家庭中,而广播电视通过互联网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各种优势,进一步深化发展。
3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互联网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的融合是两者共同发展的双赢合作,尤其是对于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合作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的发展模式,通过互联网给受众带来了更便利的生活,同时也吸引了社会中最年轻的一代成为了广播电视的新受众。二者的融合同时也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带来了更好的机遇,既服务了更广大的群众,同时又为两者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八、农村传统项目与互联网加结合的例子?
在安徽,有3个穷山村,因扶贫项目,成了网红村。
2015年,3个村子一起改造,5年时间成为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接待游客近800W,单日客流超35W。
他们拿一个村子做电商,吸引乡贤回乡创业,农产品进城,做农业转型升级;再拿一个村子做民俗,一个村子做美食;吸引城市人下乡,旅游消费;把村子做成旅游目的地。
这个项目的成功,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带钱入乡,和村集体一起开发乡村资源,帮助村子做项目、卖产品;创造出了很多机会,资源资金人才的聚集,才有了如今的成绩。
传统农业升级转型
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距离合肥市中心约50公里,半径150公里内辐射人口近2600万,是合肥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电商特色产业模式”的成功,被评为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第一名。
项目是由安徽淮商集团与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联手打造的特色小镇。所在区域总面积6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偏僻闭塞,村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
项目落户前,村里土地闲置较多无人种植。三瓜公社首先成立了花生专业合作社、山里邻居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山里人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桃源瓜果专业合作社四大产业合作社。
合作社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融为一体,使产品产量、价格得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参与性也更加热情高涨。到去年,四大产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00多户,带动了周边11个村落农民共同致富。
打造“三旅融合”综合业态
通过传统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打造观光、体验和旅游农业带,形成四季四景。
同时让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运营、旅游纪念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当中。部分村民通过自己的房屋、土地等特色资源,参与到景区客栈、农家乐及主题农业带等配套产业中,通过三瓜公社的统一打造,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三瓜公社的 “互联网+”一二三产业融合,在空间上,落地为冬瓜民宿村、西瓜美食村、南瓜电商村;在业态上,主要是文化和旅游业的跨界,文旅的融合,以及农旅、文旅和商业(电商)、商品研发之间的融合。
(1)南瓜电商村:定位为电商村、农特产品大村、互联网示范村,目前已经入驻的电商企业包括自有的“三瓜公社”官方旗舰店、天猫官方旗舰店、京东、甲骨文等,还吸引了微创全国联盟、创客空间,以及大量文创基地、乡村酒吧和特产销售门店入驻。
已经开发出茶叶、温泉、特色农副、乡土文创四大系列千余种特色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方式获得市场的极大认同,使农村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
(2)冬瓜民俗村:主要产业为半汤六千年民俗馆、古巢国遗址、手工作坊群。力图挖掘还原巢湖地区 6000 年的农耕民俗文化,先后建设半汤六千年民俗馆、有巢印象、冬瓜传统手工艺坊,引入客栈、民宿、温泉养生、旅游度假等乡村旅游服务业,打造以体验半汤地方传统农耕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村庄发展模式。
(3)西瓜美食村:主要产业为 80 户风情民居民宿、60 家特色农家乐、10 处心动客栈酒店。与经典温泉品牌汤山共同组建汤山旅游公司,通过村集体入股和持股,共同开发温泉康养民宿,拓展村集体经济路径。
开发与运营
(1)筹建开发模式
三瓜公社采用“企业 + 政府”的开发建设模式,合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安徽淮商集团共同成立三瓜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按照“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和“南瓜电商村”三大主题定位,对民居进行重新定位设计,构建起“线下实地体验、线上平台销售,企业示范引领、农户全面参与,基地种植、景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休闲等多个领域,综合现代农特产品的生产、开发、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 + 三农”之路。
(2)运营模式
特色农产品与电商产业融合。以“互联网 + 三农”为实施路径,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旅、商旅、文旅“三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重点打造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三个特色村。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电子商务打开当地农特产品大市场,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新农人入乡创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带动加工,让村民足不出户把产品卖向全国,激活乡村市场,盘活乡村资源,为农业注入新的生命。
以电子商务为抓手,依托南瓜电商村,建设线上线下店铺,建立创客中心,吸引年轻人入乡加入到电子商务就业创业平台,通过电子商务,驱动农产品加工、生产,通过农特产品的加工生产吸引和保障更多本地村民就业和创业。
围绕着餐饮、民宿、旅游、电商等,三产业态已初见成效。三瓜公社强调的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统筹协调各类资源使一、二、三产业在总体规划中有序发展,良性互促。
电商和旅游协同发展是三瓜公社电商特色小镇的独特模式探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九、互联网餐饮怎么结合?
很多人认为简单的加个扫码点餐、外卖就是互联网餐饮了,虽然这种想法没有什么错,但还是太肤浅地看待互联网。
利用互联网来升级传统行业,最重要的是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的用才是关键。
1. 积累数据,把每个用户的喜好都收集起来,比如某个客户不喜欢香菜、不喜欢XX,等客户再次光临,你就可以把服务做的更好了;
2. 运用数据,每个人的喜好可能是类似的,比如客户A与客户B的喜好非常类似,客户A又非常喜好XXX,那么你就可以向客户B推荐XXX,继续提升服务能力;
3. 分析数据,将所有的运营数据都拿出来分析,判断哪些菜品在节假日比较活、人流量平均是多少等等,这样下次可以在人流高峰期可以提前将热门菜煮多几份半生。
十、医疗与互联网结合的难点在哪里?
医疗和互联网是有机会在一起的,不过模式不好说。我专栏写过一篇文章,目测现在看到的都不成熟,有些还特别逗比。
我说有机会,是因为目前国内的就诊流程中,有很多效率低下的地方,而互联网技术正好是不错的效率解决工具。
互联网概念哪家强,当然是美国等发到国家,国内很多风生水起的医学互联网项目,大多都有外国爹,原创的手指头加脚趾头估计就够数了。医学不同于其他,对环境特别敏感,一旦环境变化,就会显示出水土不服,所以既往好多拷贝美国爹的项目全都在国外时那么风光。我知道的,比如:医生垂直求职(模仿Sermo)、医生学术分享(模仿Academia)、患者众包寻找诊疗方法(模仿Patients like me,以下PLM)都没有再国内熬过1年。连dxy几年前看着想要效仿的日本M3,好在最终没有掉坑里去。
其实以上“爹”在海外也不算很成功,比如Sermo被收购了;Academia暂时风生水起(其实我认为它更像研究协作工具,和医学本身关系不大了);PLM半死不活;而M3呢,好像都转型成医生专属的生活娱乐平台了。
其他还有一些什么图志啦、时间健康产品的玩意儿,都还处于概念论证阶段,即便如此国内都有模仿的,不过基本上不是已经死了,就是在死了的路上(或者在骗投资去死的路上)…
根本原因是互联网太快且体量轻,医学实际上不仅慢同时还极端“重”。
不信?那你们看看有多少新兴互联网概念一出来,甚至还没在普通领域有所建树呢,就已经被某些人拿来骗钱忽悠了: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哪一个没有相应的医疗项目哦?哪一个有时风风火火的呢?
如果说国外有成功的可能,那是因为国外医疗行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多方博弈的市场,除了“效率”这个点以外,还有很多“服务”点——比如给保险公司提供健康模型(基于大数据,Sermo就是被此类公司收购的)、给药企描绘疾病地图(基于云和大数据)…等等。
实际上,关于互联网技术和医学的关系,国外已经是一门专业的课程了,我们这里则还在吹牛皮,一帮没有医学背景的人畅谈移动医疗,不是扯谈么?
有人要反驳,很多人都是药企出来的啊,怎么没有医学背景?这个当然毋容置疑,但是这种行业特色明显的背景(很多创始人是销售、市场出生,医学部出生的其实我都没见过),很大程度上会扭曲移动医疗的本质。具体什么问题呢?说白了就是他们骨子里并不是关心医生,而是关心药物及其营销活动,以便赚药企的钱!
白天使?24小时医学频道?杏树林?…不过都是打着为医生服务的旗子,最终向药企收营销费罢了。这个是移动医疗的未来?当然不是!所谓移动医疗,医生不是主力,反而暗搓搓搞e-marketing,呵呵呵…我之前听闻辉瑞之类的企业还参与了医疗互联网创新大会,就觉得非常好笑,这尼玛创什么新?利益冲突太明显了吧?
话说回来,刚才我说互联网技术和医学的关系是一门学问,此言当然非虚,我最近在看一本经典翻译教材,
生物医学信息学 (豆瓣)(国外有更新一版),互联网技术可以介入医学的,基本在此了。
国内现在很多闷声发财互联网技术公司都可以在里面找到实例,比如HIS系统、院前急救系统、日间手术系统,基于诊疗流程的iBusiness Intelligence系统…
仔细看,这些都是我开篇说到的围绕效率做事情的东西,这些是医生/医院提高效率所需、患者则切身感受到的东西。当然,我不是说,只有这些底层架构才有移动医疗的希望(说不定还真是),而是提醒大家,不要关注华而不实的项目(什么在线诊疗+线下实体这种玩意儿,这东西都标配了,不过我其实觉得这东西本质上是模仿o2o失败的奇怪产品【o+o?】,实在是人家都做了,我不做,万一呢?所谓“鸡肋”就是这玩意儿了),而是要观察诊疗行为中医生和患者的需求点,以“效率”为指导原则来探索移动医疗。
我说了那么多,所以医疗与互联网结合的难点来了,那就是:如何找到下一个(底层数据服务架构之外的)“效率”的承载点!
找到它,干掉它,然后赚钱~~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